出處:本站原創 發布時間:2017-03-16 10:04:22 您是第0位瀏覽者
“3·15”前夕,在互聯網上,突然爆出我市眾多傳統駕校的一份聲明,稱與目前重慶駕培市場上剛剛興起的互聯網學車平臺,如“好夢學車”、“嘿快”、“小開學車”等并非合作關系,呼吁用戶不要輕信宣傳,并表示將拒絕來自互聯網學車平臺的學員入學、訓練或使用場地。
記者在這份聲明中看到,相關傳統駕校稱互聯網學車平臺存在虛假宣傳等問題。目前至少有超過20家傳統駕校發布了該聲明,這也引發了我市廣大駕駛學員和網友的熱議。
市民營企業家聯合會駕培分會會長張毅表示,目前互聯網學車平臺在運營中,出現了一系列問題,對市場和駕校的正常培訓造成了不良影響。“比如一些平臺沒有場地,卻把一些傳統駕校的場地照片發在網上做宣傳,學員報名后才發現不是網上看到的場地。”
在部分業內人士看來,所謂傳統駕校抵制互聯網學車平臺,更多的是對其未來發展的憂慮。
來自運管部門的數據顯示,截至2016年,我市有駕校375所,年培訓能力達170萬人。但年招生數量只有80萬人左右。僧多粥少,讓部分駕校生存艱難,而互聯網學車平臺的切入,更讓一些傳統駕校經營雪上加霜。
市場觀察人士曲云超指出,駕校行業長期以來通過門店、車、場地、教練的掛靠方式,進行資源共享,但這只屬于經營個體的自發行為,整體呈無序化,在互聯網平臺引入大量學員后,必然在局部導致矛盾激化,亂象叢生。“駕校要更好地擁抱互聯網,必須將現有的資源共享模式理順。”
“‘互聯網+駕校’應該充分發揮共享經濟的概念,把閑置的車輛、場地用好。”有關專家表示,我市目前閑置教練車達12000輛,若按“每20輛車配套8000平方米場地”的要求來計算,閑置場地面積近500萬平方米,這是巨大的浪費。與此同時,由于信息不對稱,許多學員常常找不到合適的駕校,或者大量學員積壓在某幾個場地,練車時間少、效率低下。
業內人士希望,互聯網學車平臺和傳統駕校能夠通過積極合作,在相關部門的支持下,建立對稱的駕培信息平臺,并通過價格、信用積分等引導,實現緊俏與閑置駕培資源的平衡,從而大大提升駕校業務水平和廣大學員的體驗。